茫崖石棉矿,我们的第二故乡………………作者:支喜兰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
因为我们曾经生活在同一个地方。
她就是千里之外的
青海茫崖石棉矿。
张开我们记忆的翅膀,
飞翔在高高的天上,
俯瞰祖国的西北边陲,
聚焦柴达木盆地西缘,
巍巍昆仑山之北,
阿尔金山之南,
那里是人跡罕至,一片苍茫,
地下却有丰富的矿藏。
六十多年前,
父辈们响应国家号召,
从四面八方奔赴这个地方,
克服重重困难,
开采出了石棉矿。
我们这些“矿二代”,
告别故土来到父母身旁。
感受到的岂止是路途遥远,
更见识了茫茫戈壁,寸草不长,
人烟稀少,无比荒凉。
高寒缺氧,空气稀薄,
紧走几步就气喘心慌。
狂风呼啸,飞沙走石,
汽车被打得坑坑洼洼像麻子一样。
初来不识地窝子,
一不小心就踩上了别人家的天窗。
从外地运输几天来的蔬菜,
再不新鲜也会一抢而光。
棉衣棉鞋抵御不了寒冷,
手脚都长满冻疮。
每天听见隆隆的开山炮声,
看到石棉粉尘雪花般从天而降。
来自全国各地的茫棉人,
奋发向上,斗志昂扬。
尽管我们习俗不同,南腔北调,
却都朴实无华,友好善良。
回老家探亲带来的土特产,
分给工友们品尝品尝。
有人回大城市探亲,
就会带来为工友代购的服装。
有人要去内地旅游,
工友会热情提供亲戚家的免费住房。
乐于奉献的老师,
常把家里当成无偿补课的课堂。
青海茫崖石棉矿,
我们的第二故乡!
那里有我们的青春,
有我们的梦想。
我们成为矿上的新员工,
艰苦奋斗,百炼成钢。
在石棉矿的发展历程中,
也有我们贡献的一份力量!
如今我们风流云散,
心中有个让我们共同怀念的地方,
那就是远在天边的
青海茫崖石棉矿。
蓝天,白云,雪山,
曾让我们心怡神旷。
架子山,大礼堂,水湖,
曾带给我们许多快乐时光。
茫棉人的深厚情谊,
让我们终生难忘。
时间和距离非但没有疏远我们的感情,
更让我们相处得像亲人一样。
啊!青海茫崖石棉矿,
我们的第二故乡,
当年我们在你的怀抱里长大,
如今我们时刻关注你的发展动向。
你有了新的名字“青海创安有限公司”,
“中国茫棉”代表你走向国内外的形象。
你成为青海首个国家级工业遗产项目,
你还在戈壁滩上建起了风力发电厂。
我们为此欢欣鼓舞,
对未来充满希望。
好想故地重游,
看看矿上的新气象。
当年不知道的美景,
也要顺路逛一逛。
听说迷幻的翡翠湖,
好似人间天堂。
俄博梁的雅丹地貌,
就像魔鬼城墙。
神秘的艾肯泉,
形状像眼睛一样。
青海茫崖石棉矿,
我们的第二故乡,
虽然我们离开了你,
你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履历上。
我们对你依然魂牵梦萦,
遥祝你越来越好,越来越强!
作者:支喜兰教授 2024年7月8日
支喜兰,中共党员,博士,长安大学教授。河北省衡水市人,1957年1月出生。1969年11月到青海茫崖石棉矿读中学,1973年7月高中毕业后,先在茫崖石棉矿中学当了二年中学老师,后在茫崖石棉矿宣传科当了三年广播员。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西安公路学院(今长安大学)公路工程本科生。1982年9月至1984年8月在青海省黄南州工交局工作。1984年9月至1987年10月西安公路学院(今长安大学)道路工程研究生,1987年10月毕业留校(今长安大学),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职期间攻读了博士学位。2017年退休。